戴鳳舉:兩番創業歷艱辛 長征接力有來人 |
||
發布時間: 2020年01月07日瀏覽次數: | ||
采訪時間:2019年8月21日 采訪地點:中國再保險大廈 人物小傳戴鳳舉,1941年12月出生,1966年畢業于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曾任江西省崇義縣人民銀行楊眉營業所會計、縣銀行信貸員,縣委宣傳部干事。1974年調共青團江西省委,歷任宣傳部干事、副部長、團省委常委、《江西青年報》總編輯。1983年任中共南昌市委副書記,1986年調國家審計署任金融審計司司長。從1990年起,歷任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總經理、人保總公司副總經理;1996年任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兼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1999年至2005年先后擔任中國再保險公司和中再集團總經理。黨的十六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知天命之年再挑重任問:您的職業生涯跨度很大,我們很想了解,您后來是怎么棄官從商、跟保險特別是再保險公司結緣的? 戴鳳舉:我一生的工作崗位屢有變動,都是命運使然,不排除個人興趣、愛好和某些長項在冥冥之中起過作用,但無刻意追求。只有一次例外:從審計到保險。改革開放,黨的工作中心轉移,使我產生了“回到金融戰線”的強烈愿望。但起初“饑不擇食”,尚未弄清“金融審計”與“金融行業”在性質上的區別,就匆忙進了審計署。入門后發現:這個部門、這項工作非常重要,但其對人員專業技能的要求,是我的短項。我雖然當過會計,記賬、算賬應非外行,但不會查賬,又不愿硬著頭皮去學,于是決定改換門庭。進入保險業,是我自愿并積極要求的。 1983年任中共南昌市委副書記 關于“棄官從商”的問題,上世紀末,我國仍是計劃經濟為主,國有體制內的某些行業,官商不分、亦官亦商。比如,國有商業銀行長期被稱為專業銀行;李鵬總理在大會上說:“人保公司也是政策性金融機構”,我們聽了很興奮。當時銀行、保險公司都被認為是政府機構,總行、總公司是國務院的直屬局,后來又說是“直屬局級的經濟實體”,各級分支機構都有行政級別,因此,當時雖然身已入海,卻全然沒有“下海”的感受。后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主體的增加,我逐步認識到:貨幣和保險產品都是商品,保險經營者就是保險商。我自愿而不自覺地踏上了經商之途,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新的挑戰,必須勇敢地面對。 1995年,我國第一部保險法誕生,規定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要分業經營,還規定中國境內的保險公司,必須將其承保的每筆財產保險業務的20%辦理“法定分保”。據此,1995年10月,國務院行文批復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制為集團公司,下設中保財產保險公司、中保人壽保險公司、中保再保險公司。既實現了分業經營,又有了辦理法定分保的再保險公司。當時中保集團的總經理是馬永偉,副總經理有王憲章、孫希岳、何界生、吳小平和我。王憲章已在香港,代表中保集團領導所有的海外機構,孫希岳、何界生和我各領一攤,這樣我就以中保集團副總經理的身份到中保再保險公司兼職。這既有工作需要,又有個人自愿。當時我已54歲,俗話說歲月不饒人,此時跟再保險結緣,那就是“小卒子過河”,只能勇往直前。能否在工作生涯的最后幾年交出一份較好的答卷,這是對我的考驗。 問:中保集團及其三家子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中再集團及中再產險、中再壽險成立于2003年12月。但是,在今年的金秋十月,人保、國壽、中再都在慶祝建司七十周年,這是否有點矛盾? 戴鳳舉:我認為并不矛盾。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于1949年10月。她于1996年改制為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后,又過了三年,中保集團看到幾家子公司都已“長大成人”,為了讓他們獨立發展,自愿“集香木自焚”,在浴火中,重生出了四家國務院直屬企業: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公司和香港中保集團公司。此后,這些“人保系”的公司又衍生出眾多的子公司、孫公司,他們同宗同祖、同根同源,“要問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雖然各有各的“生日”,但是他們以祖宗的生日為尊,每年十月,都慶祝和紀念,這是可貴的念祖情結。 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成立招待會 出師不利 一次創業找生計問:中保再成立之初,面臨第一次創業,聽說出師不利,當時究竟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戴鳳舉:當時公司注冊資本金是20億,但是實際到位的只有13億,先天不足。此外,改革開放初期,原人保在國際業務上經驗不足,不知道美國的產品責任保險水有多深,最初幾年分保費接得很多,卻幾乎沒有賠款,就盲目認為這個險種很好,當時提出過“大接大賺”的口號。未曾想:責任保險的尾巴很長,比如,某種產品是否污染環境,對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有何影響,有的要在十年乃至幾十年后才能暴露,這時候就必須“大賠”。當時人保將保費全部作為利潤上繳財政,未按規定從保費中提取足額的責任準備金,經測算有23億元的未了責任,這23億元的賬面虧損就分給中保再了。當時剛分家,我們還沒有業務來源,就要隨時準備人家來索賠,壓力之大可以想見。好在財政部給了政策:中保再今后幾年的經營利潤不必上繳,全部用來彌補以前的虧損和補充資本金,這才逐步渡過難關。 當年,政府授權中保再辦理法定分保,代行國家再保險公司職能。但是,中保再在組建初期,法定分保處于“有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額分保”和“分瘦不分肥”的問題。有的公司將出險的業務塞進合同,不出險的不進合同;質量差的業務辦法定分保,質量好的不辦。更有甚者,一些大的風險不發生損失時,不辦理法定分保;發生了損失,才“補”辦法定分保。這些問題,嚴重影響法定分保業務的質量,如不認真解決,法定分保將面臨虧損經營。后來,人民銀行根據保險法下發了《法定分保條件》和《實施細則》,明確規定:“接受人(指中保再)有權就本條件有關的業務事項向分出人查核”,保險司還決定抽調人員,與我們一起搞調研,查核《法定分保條件》落實情況,這才使法定分保逐步走上正軌。 在商業分保上,最嚴峻的考驗是業務來源問題。分家的時候,我們對新情況沒有思想準備。按照人民銀行、中保集團設計的方案,中保再主要經營原來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分入、分出業務。按照這個方案,我們把主要的業務骨干和技術力量放在分入業務部和分出業務部,準備在為中保財分散風險方面“大展身手”。未曾想: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分家之前中保財、中保壽、中保再都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部門,是一家人,吃大鍋飯,各個部門的業務自然都通過再保險部去分保。現在雖然都是中保集團的子公司,但是分灶吃飯了。中保財的分入、分出業務是塊大肥肉,他們不再愿意通過中保再去分保,而是成立再保險部,自己搞分入、分出業務。這樣中保再商業業務的來源就非常之少,眾多的業務骨干,不但無用武之地,還面臨嚴峻的生計問題。怎么辦?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人在會上唱起了《山不轉水轉》,因為歌詞的內容跟當時公司的情況很接近,很多人就跟著唱,有人還掉了眼淚。歌詞很有意思,“山不轉啊水在轉,水不轉啊云在轉,云不轉啊風在轉,風不轉啊心也轉……沒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漢”,“沒有鉆不出的窟隆,沒有結不成的緣……再長的路程也能繞過那道彎”。 1996年中保再成立時領導班子及部門負責人 問:那么,您是如何帶領員工把公司“轉起來”并開啟第一次創業歷程的? 戴鳳舉:首先是轉變觀念。拓展商業再保險業務,要實現幾個轉變:在經營方式上,由坐等業務上門向對外拓展業務轉變;在經營范圍上,要由單純重視國際業務,向開拓國內再保險市場轉變。當時國際上再保險的承保能力過剩,沒有利潤,我們又缺少資金運用的渠道;而國內保險市場還有承保利潤。所以,我們決定把主要力量放到發展國內的再保險業務,走中國式的再保險事業發展道路。 為了開拓出國內再保險市場的新天地,我們充分利用法律扶持的優勢。當時《保險法》有“優先在中國境內的保險公司辦理再保險”的規定。當然,“優先”是同等條件下的“優先”,不是“保護落后”。于是我們苦練內功,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再保險價格,并提供高質量的再保險服務,努力在承保、理賠服務等環節趕超外國公司,在此前提下,我們苦口婆心搞宣傳,提倡國內直保公司購買“再保險國貨”。1997年下半年,我們與國內13家保險公司簽署了《全國保險行業公約》,對優先在國內分保作了明確規定,對中保再商業分保業務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在公司內部采取競聘上崗,這在當時震動很大。我們的保費,當時商業分保的比重很低,主要靠法定分保。但是從公司的長遠考慮,不發展商業分保是沒有出路的。因此商業分保費不能停留在“每年遞增”,必須每年都翻番加倍,難度很大。起初誰都不敢挑這個擔子,于是就搞競聘上崗,重獎重罰,競聘的第一年業務就直線上升。 中保再在組建初期,之所以能渡過各種難關,全靠全司員工的團結進取和政府部門的關愛以及全國各家直保公司的支持,不是因為我有什么本事。上面有的地方說到再保險公司與直保公司的某些矛盾,這是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我們將牢記直保公司的友誼,永遠進行友好合作。 問: “中保再”是怎么發展為“中國再保險公司”的? 中保再成立后,公司的信譽、知名度不斷提高,被列入世界再保險公司二十強之內。為此,中國人民銀行于1997年向國務院呈報了《關于組建國家再保險公司的再請示》,說明組建國家再保險公司的緊迫性,并說明組建的條件基本成熟。當時,組建中國保監會的問題也醞釀已久,以馬凱同志為組長的“整頓保險業工作小組”也向國務院請示“關于組建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同時是否撤銷中保集團的問題”。于是,國務院于1998年7月16日召開總理辦公會議專門討論這兩個問題。馬永偉、孫希岳、何界生和我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的同志參加討論。國家計委的同志認為:以中保集團為基礎組建保監會,對國家是最省事的選擇,人財物包括辦公大樓一應俱全。財政部的同志認為:如將中保再升格為國家再保險公司,財政部就不必另外撥付資本金,因為中保再的資本金已接近30億元。其他參會人員大多數主張:既然要成立保監會,財險、壽險、再保險公司就不再需要中保集團監管,省得婆婆太多,關系不順。李嵐清同志說:大家都主張撤銷中保集團,看來撤銷是大勢所趨。朱镕基總理最后總結,拍板同意。此后,經過幾個月的實施,中保集團“鳳凰涅槃”,中保再、中保財、中保壽更名后升格為國務院直屬企業,保監會也應運而生。這是我國保險行業監管體制和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1999年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立 1999年3月18日,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立,在北太平莊總參測繪局禮堂舉行了盛大的開業典禮,當時的中央金融工委常務副書記閻海旺、中國保監會主席馬永偉為我們揭牌,明確“中國再保險公司是國家再保險公司,要在中國再保險市場上發揮主渠道作用”。 風云突變 二次創業解危局問: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立之后,又面臨什么樣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戴鳳舉:中國再成立以后,公司經營狀況良好。通過規范法定分保、大力拓展商業再保險業務,我們用利潤彌補了當年分家帶來的美國責任險的23億元虧損,補充了17億元資本金。大家對未來都充滿希望。 當時,我國政府為了加入WTO,正在跟有關國家和組織進行艱苦的談判。法定分保是發展中國家保護民族保險業的重要措施,我國政府曾想盡力保留,但是人家不答應。經過幾輪討價還價,只爭得了四年“緩沖期”,即20%的法定分保在中國入世時不變,但從2003年起,每年減少5個百分點,到2006年完全取消。 當時法定分保業務量占中國再業務總量的95%,是公司賴以生存的支柱。雖然商業分保費每年都成倍增長,但因基數太小,發展還是跟不上。法定分保比例從20個點每年降5個點,等于每年都減少1/4的業務量,這必將導致業務收入快速下降,承保利潤大幅下滑,甚至面臨賠付危機。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當時有人講中國再保險公司“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又唱起了《山不轉水轉》。 問:再一次面對存亡考驗,中國再是如何轉危為安的? 戴鳳舉:困難反映到國務院,溫家寶副總理批示:“對再保險公司因逐步取消法定分保比例可能造成的經營困難和賠付風險,再保險公司及保險業改革專題小組要認真研究并提出對策。”于是,我們開啟了第二次創業和闖關的歷程。 我們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和國外的研究機構給我們論證,怎樣讓中國再脫胎換骨,不依賴法定分保,轉變成完全商業化的再保險機構。 改革的過程非常復雜,我們親身經歷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惆悵,一計不成又施一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通過不斷地尋求探索和多種方案的比較、篩選,終于豁然開朗,體會到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 改革方案報到國務院,很快就批下來了:馬凱同志“建議同意”,溫家寶副總理“報镕基、嵐清同志批示”,總理朱镕基和副總理李嵐清很快圈閱。消息傳來,全司員工欣喜若狂。詳細過程難以細述,最后的方案就是將中國再保險公司組建為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下設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和華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當時媒體叫“一拖六”,以再保險為主業,同時經營直接保險業務,全部是商業性的。實踐證明效果很好,2006年法定分保取消以后,我們財務上各方面非常正常,渡過了這次難關。 2003年12月22日中國再保險(集團)公司掛牌 現在回過頭來看,取消法定分保,迫使我們變“壓力”為 “動力”,促進了我們發憤圖強、自力更生,努力在市場上拼出一塊天地來。不取消法定分保,改革的步伐還不一定這么快,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山不轉水轉”。 長征接力有來人問:您什么時候從中再集團總經理崗位上退下來的? 戴鳳舉:取消法定分保的難關渡過之后,我已過了“耳順”之年。我一生工作生涯的最后十年是主持再保險公司的工作,萬里長征,只走了第一步,其間也有失誤和遺憾。過了60歲以后,我認為:人到了一定年齡,思想難免老化、僵化,并產生惰性,缺乏創新開拓精神,影響企業發展。因此我決意引退,多次口頭申請,未獲批準,2005年1月,我遞交了正式的書面辭職報告。2005年5月,我卸去了中再集團一把手的重擔,當時頓感快慰。 出席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出席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問:您對第三次創業有哪些期望,對我們現在的再保人有哪些寄語? 戴鳳舉:葉劍英元帥在80歲的時候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八十毋勞論廢興,長征接力有來人”。我年近八旬,也不需要太去操心了。 “長征接力有來人”,現在中再的領導班子是歷史上最好、最強的領導班子,他們穩健、求實,黨性、精力、學歷、經驗、奉獻和開拓進取精神都比我們當時強得多,而且已經創造了比我們當年更多更好的業績。我們當年翻越的僅是小山頭,他們現在攀登的是新的高峰。我堅信,在這樣好的班子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中再的明天肯定更加燦爛輝煌。 |
||
|
||
【關閉】 | ||
|
Copyright ? 2008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支持IPv6訪問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京ICP備090688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