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間:2019年6月18日
采訪地點:中國再保險展廳
人物小傳
龐繼英,1952年7月生,1983年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畢業,歷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副處長、處長、副司長,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副總裁、總裁,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副司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巡視員。2007年至2012年任中再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兼任中再壽險董事長。
回憶40億美元注資的歷史
問:您工作足跡從國家外匯局到人民銀行,一直奮斗在金融行業。請給我們講講您與再保險結緣的過程吧。
龐繼英:來中再之前,我在中國人民銀行系統工作了30多年。1985年初到國家外匯管理局,1994年初與肖剛同志到上海組建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1999年回到人民銀行,先后在條法司和穩定局工作,在穩定局經歷了國家金融史上比較緊張的階段,就是處置金融風險。
1994年出席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清算會議
2007年金融風險處置基本告一段落之后,我來到中再集團,中再正在進行二次改制,改制的基礎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從外匯儲備中拿出40億美金,通過匯金公司注資到中再集團。
問:您親身經歷了40億美元注資的歷史,請您講一講這段歷史的前后始末。
龐繼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家喻戶曉,但當時中國沒有發生大的危機,因為我們在2004、2005、2006年這3年中,已提前把金融危機化解了。為了處置資本市場的風險,人民銀行拿出來了上萬億進行銀行改制。當時的保監會看到人民銀行為銀行業處置風險注入大量資金,為證券行業注入了大量資金,認為保險行業也要申請支持,基于此就向人民銀行提出了注資的要求。
中再集團是保險行業中唯一得到匯金注資的公司,我恰好參與了中再注資改制的過程。當年中再集團是有再保險的牌子,有法定分保的政策支持,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才能得以生存,但發展得不大。2006年法定分保完全取消,面對著嚴峻的形勢,中再亟需尋找新的業務渠道,要創新、改革、發展。在保監會的支持下,中再集團從人民銀行爭取到40億美金注資。2007年10月30日,在釣魚臺國賓館召開了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儀式,人民銀行、財政部、原中國保監會、中央匯金公司的很多重要領導和金融業的老前輩出席,活動舉辦得非常隆重。通過這次注資,中再集團改制為股份公司,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再保險公司,就此踏上了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經營的歷史新階段。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股東大會
主動出招破解匯兌損失
問:您在之后領導解決了注資美元的匯兌損失問題,可以講一講這段歷史么?
龐繼英:注資之后,在全保險行業最發愁缺少資本金的時候,中再卻為資本金太多而發愁。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償付能力超過了1000%。這說明公司風險保障方面控制得很好,但是同時也說明公司的業務發展不夠,業務做得不到位。
注資到位之后,又有一個發愁的事情。連續看到幾個報表,總是有匯兌損失,是因為公司持有的是美金,而人民幣在持續升值。有些同志認為匯率是國家定的,升值和虧損都是政策性的,不是經營性的,好像大家都不太著急。我認為中再已經是市場化公司了,不應該有政策性虧損的想法;即使有也是虧損,也是公司的損失。我提出把外匯利用起來,或去辦理結匯。經辦的同事告訴我,上面不讓結匯;對外匯資金,原保監會管理得非常嚴格,只讓存在境內銀行,不能出去運用。
為了盡快讓這40億美金發揮價值,減少損失,我們就嘗試分步進行了以下操作:第一步參加同業拆借。我帶著財務部和子公司的負責同志先到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調研學習,知道并了解了中國外匯拆借市場的運作模式和程序,由此開創了保險業參與外匯同業拆借市場的先河。當時國內外匯資金緊俏,拆出資金的收益還挺好,我們第一筆的拆借利率是libor加500個基點,比在境外運用還好。
第二步結匯。同業拆借只解決減少損失,不能徹底解決人民幣持續升值造成的匯兌損失。這40億美金存在賬上,還是要想辦法結匯。當時我帶著有關同志,到中央匯金協調,到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爭取,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最后答應給我們分兩批結匯,徹底解決了匯率的損失問題。
第三步改變結匯方法,大大節省了結匯費用。一般企業到銀行辦理結匯,是按照央行公布的外匯中間價加點后賣出。而我們是請銀行代理直接與央行按中間價結匯,節省了加點費用,兩次結匯節省了約6500萬。
總體來看,我們這三步,徹底解決了帶給公司的匯率風險和損失。結匯時的匯價是7.89元,后來最高點的時候升到了6.12元,一個美金要損失1.8元。如果不采取上面的幾步做法,40億美元就要損失六七十億人民幣。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這次圓滿地避免和減少了這40億美金的匯兌損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一個因素是懂得市場情況并利用了市場機制,還有一個就是取得央行的支持理解。
開拓壽再海外人民幣業務
問:您在兼任壽再董事長期間,是如何發現并抓住海外人民幣業務的機會的?這項業務對于壽再的意義如何?
龐繼英:2009年初,我到壽再兼任董事長,我就考慮壽再的路怎么走,將來利潤點在哪。我在再保險工作了幾年,有一點體會:整個保險行業發展這么多年,還在探索保險業路怎么走的問題。財險基本以法定的車險為基石再配套加上商業險,其他的險種很少;壽險以儲蓄類業務為主,而這類業務類似于銀行的存款,業務都是中短期的負債。而在資金運用的時候,投資股票、中長期債券為主,期限不匹配,資產負債失配,風險較大。我就感覺到要更多地開拓保險行業的保障性業務,這是市場需要,保險公司要下大氣力耕耘。
到了壽再之后就發現,僅靠這個儲蓄型傳統業務,不是長遠之計。當時壽再還做了一些財務再保險,表象是直保公司把業務分給再保公司,實質是直保公司資本金不夠,做不了業務,向再保險公司借用資本金。對于壽再來說,實際上就是借給直保公司資本金,他們獲得利潤后分給再保公司一部分,我當時形容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業務。壽再急需開創思路,走出一條新路來。
當時的壽再副總方力給我介紹,由于人民幣存在長期升值預期、人民幣與港幣還存在利差,香港的保險業有個夢想,希望能在香港開出人民幣保單業務,但一直沒能實現。而當時人民銀行正在布局一個大戰略,即逐步推進并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要盡可能地讓海外知道人民幣可以流通,試點起步就選在香港。機緣巧合,國家的發展給了我們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拜訪香港保險監理處和澳門金融管理局推進人民幣業務
機遇難得,怎么把握?開始的時候大家也是一頭霧水。國內和香港的保險公司沒做過,沒有經驗可循。大家研究后認為,幫助香港公司開出人民幣保單業務,實現他們的夢想,符合人民幣國際化的方向;取得人民幣資金后,香港公司的運用渠道有限,正好發揮我們再保險渠道和橋梁作用,分保給我們,這是我們最正常的國際業務。大家共同把蛋糕做大,這就是一個雙贏、多贏的布局。既極大推動了香港公司的業務發展,也拓展了再保險業務的創新和發展。
我們把海外人民幣業務的試點工作通過兩個層面進行。第一個層面是在深圳,用我們深圳分公司的名義起步。因為在深圳有兩個優勢,一是有特區的政策優勢,可以特事特辦、先試先辦;二是香港試行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點由人民銀行深圳分行負責。深圳分行的領導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甚至與香港金管局的溝通、香港保險公司第一次在銀行開立人民幣賬戶等事宜,都是由他們現場督辦完成的。第二個層面是人民銀行總行的支持和認可,專門發文支持我們在香港和其他海外地區開展人民幣保險業務。之后我們又多次到香港保監處匯報,也得到他們的支持。天時地利人和,經過半年多的努力,與香港諸多保險公司一起,在2010年,我們成功地開展了與中銀人壽的人民幣保單業務,實現了香港保險公司的夢想,開拓了壽再國際業務的方法和渠道,同時助推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并獲得了2010年度深圳市金融創新獎二等獎。
由此開始,這項業務發展迅猛,算算到現在做了有六百多億的業務。當時也遇到一些議論和質疑,如業務的可持續、成本高不高的問題。實踐證明,這項業務不僅可持續,而且效益很好,當時的成本低于國內所有保險公司的水平。真金白銀的現金流進來,整個公司都良性循環了,也極大地推動了集團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和規模。在此期間,壽再快速地發展壯大,我剛到壽再時,壽再總資產是160億;2012年我退休時是540億,在5家子公司中,規模躍升至第一位。當然,也有一些遺憾,本來可以做得更大更好,借著東風,將業務做到英國。當時已和匯豐集團協商好,在英國的第一筆人民幣保單由匯豐發行,但因我們的種種原因而擱淺。
2010年8月與中銀人壽簽約
保險業市場潛力巨大
問:您在銀行、外匯和保險業都有豐富的工作閱歷,那么請問您對未來保險行業的發展,有什么看法嗎?
龐繼英:我在中再集團工作時間不算太長,從2007年到2012年。在這5年的時間里,我也學會了很多保險方面的知識。我覺得整個保險行業還處于發展階段,潛力很大,大有可為。保險業在整個中國,監管要完善,為大家找好路,然后把這條路走好。特別贊賞保險姓保的提法,在真正的保險市場中開拓,體現保險的本能和作用。
在金融行業里,保險公司過去還是相對較弱的。從宏觀看,銀行業的總資產接近300萬億,證券業的總資產大概是50、60萬億,而整個保險業的總資產只有十幾萬億,是最低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保險業潛力很大、任重道遠。
向山西廣靈五中捐贈電腦
問:作為中再的老領導,請您給我們講幾句寄語好嗎?
龐繼英:中再的事業,是幾代再保人一步一個腳印打拼出來的。前人打好一個路基,后人把路修得更寬,就成了康莊大道。我對中再充滿信心,我相信中再會越來越好!